最懂山东理工大学考研的团队
(扫码联系老师,免费试听山东理工大学音乐考研全套课程)
(点击试听↑↑↑)
2025年【山东理工大学619中西音乐史】真题解析!
名词解释
中国音乐史
1.六代乐舞
六代乐舞是中国古代雅乐的代表,包括黄帝时期的《云门大卷》、唐尧时期的《大咸》、虞舜时期的《韶》、夏禹时期的《大夏》、商汤时期的《大濩》以及周武王时期的《大武》。这些乐舞大多用于祭祀、庆典等重大场合,具有极高的礼仪性和艺术性。它们不仅体现了当时的音乐、舞蹈水平,还承载着各时代的历史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文化和社会形态的重要依据,对后世宫廷雅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2.大乐署
大乐署是唐代管理宫廷音乐的机构,隶属于太常寺。主要负责雅乐、燕乐等各类音乐的排练、演出以及乐工的培训和考核。大乐署拥有庞大的乐工队伍,涵盖了演奏、歌唱、舞蹈等多个领域的专业人才。其对乐工的训练极为严格,从基础的音乐理论到复杂的演奏技巧都有系统的教学。大乐署的存在,促进了唐代音乐的繁荣发展,使其在国内外广泛传播,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的传承与交流起到了关键作用。
3.吕骥
中国现代音乐史上的重要人物,音乐活动家、作曲家、音乐理论家。他积极投身于抗日救亡音乐运动,创作了众多具有时代精神的作品,如《抗日军政大学校歌》,激发了广大民众的爱国热情。他重视民间音乐的收集与整理,致力于推动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在音乐理论方面,他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观点,为中国音乐理论体系的构建贡献了力量,对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光明行
由刘天华创作的二胡独奏曲。这首曲子创作于 20 世纪 30 年代,旋律激昂向上,节奏明快有力。刘天华在其中借鉴了西方音乐的创作手法,如转调、进行曲节奏等,同时又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元素,使乐曲既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又具有新的时代气息。《光明行》表达了对光明和希望的追求,展现了当时人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是中国二胡音乐发展史上的经典之作,推动了二胡音乐的现代化进程。
西方音乐史
1.尚松
16 世纪在法国流行的世俗歌曲体裁。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涉及爱情、生活、讽刺等主题,通常用法语演唱。尚松的音乐风格较为轻快,旋律优美动听,节奏富有活力。其演唱形式有独唱、重唱等多种。在音乐创作上,注重歌词与旋律的结合,强调音乐对歌词情感的表达。尚松在当时的法国社会广泛流传,深受各阶层喜爱,是法国文艺复兴时期世俗音乐的重要代表,对法国音乐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2.康塔塔
康塔塔是一种多乐章的大型声乐套曲,起源于 17 世纪的意大利。它通常包含宣叙调、咏叹调、重唱、合唱等多种声乐形式,同时伴有管弦乐队的伴奏。康塔塔的题材广泛,包括宗教、世俗等内容。在音乐结构上,各个乐章之间既有对比又相互关联,通过音乐的发展来表达完整的主题或故事情节。它与歌剧、清唱剧等声乐体裁既有相似之处又有区别,是西方音乐史上重要的音乐体裁之一,许多著名作曲家都创作过康塔塔作品。
3.舒曼
德国浪漫主义时期杰出的作曲家、音乐评论家。他的音乐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情怀,擅长通过音乐表达细腻的情感和丰富的内心世界。代表作有《童年情景》,以其温馨、纯真的旋律,唤起人们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在音乐创作上,他注重旋律的抒情性和和声的色彩变化,常常将文学元素融入音乐中。同时,舒曼在音乐评论方面也颇有建树,他创办音乐杂志,对推动德国音乐文化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是浪漫主义音乐发展中的关键人物。
4.十二音技术
由奥地利作曲家勋伯格创立的一种现代音乐创作技法。它打破了传统大小调体系的束缚,将一个八度内的十二个半音彼此独立,同等重要,不存在中心音。作曲家通过特定的排列组合,即 “音列”,来创作音乐,音列的各种变形,如逆行、倒影、逆行倒影等,构成了乐曲的主要素材。十二音技术极大地拓展了音乐的表现力和创作空间,为现代音乐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对 20 世纪音乐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许多现代作曲家都在其创作中运用或借鉴了这一技术。
简答题
中国音乐史
1.汉魏古琴艺术的发展
汉魏时期是古琴艺术发展的重要阶段,在这一时期,古琴艺术经历了从初步发展到逐渐成熟的过程。
汉代,随着社会的稳定与文化的进步,古琴迎来了重要的发展契机。一方面,古琴的形制逐步固定,七弦十三徽的构造基本成型,为后世古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稳定的形制为演奏技巧的丰富和音乐表现力的提升创造了条件。另一方面,古琴的受众群体不断扩大,从宫廷逐渐走向民间,开始成为文人雅士寄托情志的重要工具。与此同时,音乐理论方面也取得了初步进展,人们开始深入探讨古琴的演奏技法,如对泛音、按音等技巧的运用有了更深入的研究,这使得古琴音乐能够承载更多的文化内涵。
魏晋时期,社会动荡,却催生了思想文化的活跃,古琴艺术在此环境下迎来了繁荣发展。众多文人墨客投身于古琴的创作与演奏,其中嵇康、阮籍最为突出。嵇康的《广陵散》以其激昂的曲调、宏大的气势,成为古琴曲中的经典之作,表达了对正义的坚守和对黑暗现实的反抗。这一时期,古琴音乐风格日益多样化,除了慷慨激昂的曲目,清新淡雅、抒情婉转的作品也层出不穷。理论研究进一步深入,出现了如《琴赋》这样全面论述古琴艺术的著作,从琴的制作、演奏技巧到音乐审美等多方面进行了阐述,为古琴艺术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推动古琴艺术走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2.宋代南戏
宋代南戏,又称 “戏文”,是中国戏曲最早的成熟形式之一,起源于北宋末年的浙江温州一带。彼时,温州地区经济繁荣,商业活动频繁,市民阶层壮大,他们对文化娱乐的需求日益增长,南戏应运而生。最初,南戏是在民间歌舞、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而来,表演形式较为简单,多在民间的瓦舍勾栏中演出,以通俗易懂的故事和生动活泼的表演吸引普通民众。随着时间的推移,南戏不断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长处,逐渐发展壮大。
在艺术特点上,南戏具有独特的风格。其剧本结构灵活自由,根据剧情需要可长可短,不像杂剧那样有严格的限制。音乐上,南戏融合了当地的民间音乐、村坊小曲等,形成了丰富多样的曲调,风格清新自然,富有地方特色。在角色行当方面,南戏有生、旦、净、丑、外、末、贴等多种,每个行当都有其独特的表演特点和人物形象塑造方式。南戏的内容多反映民间生活、爱情故事以及社会问题,贴近百姓生活,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宋代南戏的出现,为中国戏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的元杂剧以及明清传奇等戏曲形式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开启了中国戏曲艺术发展的新篇章 。
西方音乐史
1.简要写出拉莫《和声学》的理论观点
拉莫的《和声学》是西方音乐理论发展中的重要著作,其理论观点对后世音乐创作和理论研究产生了深远影响。
拉莫在《和声学》中提出了 “和声基础音” 的概念,认为和弦的构成基于根音,其他音围绕根音按照一定的音程关系排列。这一观点为和弦的构建和分析提供了清晰的理论框架,使得音乐创作者和研究者能够更加系统地理解和运用和声。他强调和声的功能,将和弦分为主和弦、属和弦和下属和弦等不同功能组,各功能组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通过和弦的有序进行来推动音乐的发展。例如,典型的和声进行模式 “主 - 下属 - 属 - 主”,通过不同功能和弦的转换,营造出音乐的紧张与松弛感,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逻辑性。
此外,拉莫还对转调进行了深入研究,他认为转调是通过和弦之间的关系变化来实现的,并且提出了一些具体的转调方法和规则。他的这些理论观点不仅为当时的音乐创作提供了重要的指导,也为后世音乐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成为西方传统和声理论的重要基石,推动了音乐在和声运用上的规范化和体系化。
2.勃拉姆斯的器乐创作
在西方音乐史上,勃拉姆斯的器乐创作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他的创作风格融合了古典主义的严谨结构与浪漫主义的情感表达,形成了独树一帜的音乐语言。
勃拉姆斯在器乐创作中,对传统曲式结构有着深刻的理解与运用。他的交响曲遵循着古典交响曲的四乐章结构,然而在每一个乐章中,又巧妙地融入自己的创新元素。例如在旋律的发展上,他常常采用动机展开的手法,通过对短小动机的不断变化、延展,构建出宏大而富有逻辑的音乐篇章。在和声运用方面,他既继承了传统大小调和声体系,又大胆地进行半音化和声的探索,使得和声色彩更加丰富、细腻,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和戏剧性。
他的代表作品更是器乐创作的经典。《匈牙利舞曲第五号》是其最为大众熟知的作品之一,这首作品节奏明快,旋律充满了匈牙利民间音乐的热情与活力。强烈的节奏对比和独特的旋律线条,让人仿佛置身于匈牙利的民间舞会之中。而他的四部交响曲,每一部都展现了他不同时期的创作理念和情感世界。像《c 小调第一交响曲》,历经多年创作完成,这部作品气势磅礴,在继承贝多芬交响曲传统的基础上,展现出勃拉姆斯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思考,被人们称为 “贝多芬第十交响曲” ,足见其在交响曲创作领域的卓越成就。
论述题
中国音乐史
论述 20 世纪中国二、三十年代的钢琴作品
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在中西文化交融的大背景下悄然兴起,开启了中国钢琴音乐发展的新篇章。这一时期的钢琴作品,不仅是音乐创作的探索,更是时代精神与民族文化的独特表达。
从创作背景来看,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为中国音乐界带来了新思想与新观念,西方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法逐渐传入中国,为中国钢琴作品的创作提供了技术支撑。同时,音乐家们怀着对民族文化的热爱,力求将中国传统音乐元素融入到钢琴创作中,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风格。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许多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如赵元任的《和平进行曲》,作为中国第一首钢琴曲,虽然篇幅短小,但意义非凡。它以简洁的旋律和清晰的节奏,表达了对和平的向往,开启了中国钢琴创作的先河。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更是这一时期的经典之作。乐曲采用了复调的写作手法,将中国江南民间音乐的曲调与西方作曲技法完美结合。第一段旋律优美,如同一幅宁静的田园画卷,展现了牧童悠然自得的生活场景;第二段节奏明快,富有动感,描绘了牧童嬉戏玩耍的欢乐画面;第三段再现第一段,整首曲子在宁静祥和的氛围中结束,让听众仿佛置身于充满诗意的乡村世界。
此外,江定仙的《摇篮曲》也别具一格。作品以舒缓的节奏、温柔的旋律,营造出一种宁静、安详的氛围,充满了母爱的温暖与柔情,同时也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的五声音阶,体现出独特的民族风格。
20 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钢琴作品,是中国音乐史上的重要探索。它们是西方音乐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元素融合的初次尝试,为后世中国钢琴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些作品不仅丰富了中国音乐的表现形式,也让世界看到了中国音乐独特的魅力。此后,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不断发展,在传承与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创作出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风格的优秀作品。
西方音乐史
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的发展
浪漫主义时期,意大利歌剧迎来了蓬勃发展,成为音乐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这一时期的意大利歌剧,在情感表达、音乐创作与舞台表现上都达到了新的高度,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歌剧艺术的走向。
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强调个人情感的抒发,为意大利歌剧的发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社会变革和民族意识的觉醒,也使得歌剧成为表达民族情感与诉求的重要载体。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意大利歌剧不断革新,焕发出新的活力。
罗西尼是早期浪漫主义意大利歌剧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旋律优美流畅,节奏明快活泼,充满了喜剧色彩。《塞维利亚的理发师》便是其经典之作,这部歌剧以幽默诙谐的剧情、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和精彩绝伦的咏叹调而闻名。剧中的《快给大忙人让路》等唱段,旋律极具感染力,节奏变化丰富,充分展现了罗西尼高超的旋律创作技巧,也让观众沉浸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
威尔第则将意大利歌剧推向了新的巅峰。他的歌剧作品题材广泛,涵盖历史、爱情、社会等诸多方面,深刻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人们的精神世界。在《茶花女》中,威尔第以细腻的音乐笔触,刻画了玛格丽特这一悲剧女性形象,其咏叹调《饮酒歌》旋律优美,情感真挚,不仅展现了爱情的美好,也为后续的悲剧发展埋下伏笔。《弄臣》中,威尔第通过精彩的音乐创作,将弄臣、公爵等人物的复杂性格和内心世界展现得淋漓尽致,剧中的四重唱《赞美你,爱情的神明》,不同声部的交织呼应,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和情感纠葛表现得扣人心弦。
普契尼是浪漫主义晚期意大利歌剧的杰出代表。他的作品注重对人物情感的深度挖掘,音乐充满了抒情性和戏剧性。《蝴蝶夫人》以日本为背景,讲述了一段凄美动人的爱情悲剧。普契尼巧妙地运用音乐营造出浓郁的东方氛围,如《晴朗的一天》这一咏叹调,旋律如泣如诉,将蝴蝶夫人对爱情的憧憬与绝望表现得令人心碎。
浪漫主义时期的意大利歌剧,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世界歌剧艺术的瑰宝。它不仅在音乐创作上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遗产,也在情感表达和舞台表演方面为歌剧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此后,意大利歌剧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前行,持续影响着世界音乐文化的发展。